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武安一代药商

武安一代药商

关键词:武安一代药商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邯武商会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kdl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602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武安一代药商 
      一个商人的名字走进我的生活已经好几年了。这个曾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名震四方的名字,现在距我是那样切近,又是那样遥远;是那样熟悉,又是那样陌生;是那样明亮,又是那样灰暗。
这个名字叫做:尹懿堂。他的人生句号,定格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。也许真的是时间的河流漫漶已久的缘故,在我动手写他之前,曾使用“百度”搜索所有的网站寻找这个名字,竟然一无所获。
那么,我是怎样发现这个名字的呢?
    是《武安县志》,是家乡那本厚厚的志书对他的记载。
    出版于1990年的《武安县志》,有一个章节为“社会志”,其中对尹懿堂是这样记述的:
尹懿堂,大洺远村地主兼资本家。尹有地450 亩,雇长、短工30 多人。有房750多间,占全村房屋的75%。收入主要靠商业,在东北三省、天津、西安等地有商号45 处,主要经营药材,具体收入无法估算,人称日进斗金。尹家有保姆、丫鬟36人,护院10多名。国民军旅长高桂滋来武,与尹结金兰之好,送10支大枪、4 只手枪作见面礼。家中饭分三等:一等是男女主人类,山珍海味;二等是管家类,普通饭菜;三等是长短工和勤杂人员,粗茶淡饭。
   《武安县志》在此“画龙”之前有一段“点睛”,说“封建社会,武安农村阶级分化严重”,“仅举大户几例,以见其富裕之一斑”,所以在全县众多的地主富农中,仅仅举出三户,尹懿堂即为其一。——记下来这几个富人,是拉出示众,为当时的“阶级论”作注脚的。
    在修志者的眼里,尹懿堂这个名字,是一个豪富和奢侈的符号,是一个强势和剥削的标记,甚至是罪恶和肮脏的图形。
    但无论圣洁或肮脏,他尹懿堂总是一个“人物”。——武安人口里的“人物”,是一个带有褒义的词语,与“庸人”相反,与“凡人”相对。被称为“人物”的人,不一定是“好人”,但必是杰出的人。
    我反复抚摩这尹懿堂这个名字,感到他确实既被无情的时间蒙上了太多的灰尘,更被残酷的政治风雨涂上了太多的污垢。时间的浮尘尚属公平,而政治的污垢则不应该属于尹懿堂。我试图用自己纤弱的双手对这个名字加以擦拭和洗涤。
   由于采访武安药商的原因,我走进了大洺远村,从而也走近了尹懿堂。南洺河侧畔的这个数百户的村庄,是尹懿堂的老家,是生他养他的地方。他从这里走出,走到安国药市,走进京城北平,走上东北一望无垠的黑土地。让人颇感惋惜的是,尹懿堂当年大兴土木建造的数百间豪宅,由于大跃进时期修建大洺远水库整个村庄搬迁,昔日的辉煌已经尽数沉没在波光潋滟的湖底,使我的思古幽情无所凭借,只能望“洋”兴叹。
    我很快发现,大洺远村民记忆中的尹懿堂,与《武安县志》中的尹懿堂并不完全相同。
    譬如当我试图求证尹懿堂那让我极感兴趣的巨额财产时,有老人便大摇其头说:“不!不!那可不是他家财的全部!”
    老人告诉我,尹懿堂不仅在东北三省、天津、西安等地有商号,他在北京还建有公馆呐!那公馆,就在西单胡同豹子街二十号。那是他在关内关外来往的中转站。尹家的许多子女也在北京读书。他的商号在老家武安也有,药店的字号就叫“积盛会”,地址嘛,就在武安城南关街的路西。 武安城在四十年代初年办电,电灯公司也是他的资本哩。
    接着,老人又补充道,认真说起来,这些财产也不能写到尹懿堂一个人名下。那是属于整个“五福堂”的。
    五福堂?
    对,五福堂。这是尹懿堂他们家的堂号。——尹懿堂的父辈弟兄五人,几代人不曾分家析产,几世同堂,上百口人共同生活,形成一个大家族,堂号叫“五福堂”。
    听到这里,我第一次对素来十分信赖的《武安县志》生出了几分疑心:“县志”应当是“信史”,为何对此不作公允的记载呢?
    随着采访的深入,我对“县志”的疑惑更深了,至少“县志”把尹懿堂作为“豪右兼并,富者连阡,贫无立锥”的例证,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。因为从尹懿堂的发家史来看,他的豪富似乎不是靠剥夺,——起码没有在家乡剥夺。他走的是一条经商致富的道路:“五福堂”的“积盛和”,是驰名东北三省的著名药庄之一,“五福堂”的家产,主要来自“积盛和”从东北那片黑土地上赚来的巨额利润。
    而且,“五福堂”的发家并不仅是从尹懿堂肇端。
    2004年在著名的煤城抚顺市,我采访到了尹大儒先生。这位高大挺拔举止典雅的八旬老人,便是大洺远村“五福堂”的长门长孙。他是一名退休药剂师,在辽宁省中医药界大名鼎鼎。他的一生,都与祖辈选择的药业有关。
    他为我讲述了“五福堂”最初的发家史。但是他的话题,并不是从尹懿堂开始,而是从另外一个名字发端:他的祖父、尹懿堂的伯父尹观之。
    大洺远村尹氏传到第十七世,有一个人叫尹丰亨,他生了五个儿子,长子尹观之,次子尹成之,三子尹瑞之,四子尹祥之,最小的是尹芳之。尹丰亨这一代,家庭并不富有,眼看着几个儿子一天天长成门扇高的汉子,尹丰亨蹙紧了眉头,感到为儿子们娶媳妇成家也是件困难的事情。有一天他对大儿子尹观之说:这样熬下去也不是个法儿,你身为长子,你就出去闯荡闯荡吧!去哪呢?想来想去,似乎只有闯关东一条路好走。年轻的尹观之带着父母的期望和嘱托,背着几双布鞋,背着一些干粮,径直闯关东去了。
    走啊,走啊,尹观之一直走到了辽阳。戏文里说的当年穆桂英大战幽州的幽州,就是这个地方。尹观之就在这里落脚,先是开了一家小杂货铺赚个小钱混口饭吃。尹观之人品好,能吃苦,慢慢就被当地一个老李家看中了。这老李对尹观之说:我看你这个小伙子不错,将来一定有出息。我想成全你。你知道我只有一个独生女儿,也是我的掌上明珠,我想给她找个好的人家托付终身,也想给我找一个可以养老送终的依靠。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呢,我就把小女许配给你。你要是答应这桩亲事呢,我就给你张罗一些本钱,你也好做一家像样的生意。
    尹观之一听,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吗?怎么还会有不答应的?就高高兴兴做了老李家的女婿。老丈人说话也算数,联络了一户河北人老李家和一个山西人老罗家,加上他自己,加上尹观之,一共四个股东,联手开起了一家药铺,药铺取字号叫“崇盛东”。     
    尹大儒先生讲述的这段家族创业史在网上得到了证实。一篇题为《辽阳药业的历史足迹》这样写到:
    每个城市都有不可替代的文化,医药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始终贯穿着辽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。
    辽阳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。是大清朝的立治之地。医药业在这里有着古老的传统,成药制作已有120多年的历史……崇盛堂、宝和堂、天福堂、万兴常是中国医药行业的老字号,有着悠久的历史……
    “崇盛东”从开张那天起,尹观之就是全权管理人,其余三股只管到年头分红。尹观之为人厚道,又不乏生意人必备的精明,本身药材这一行利润就很丰厚,因此“崇盛东”的生意做得很好,很快做大,并开始谋划向外发展。
    尹观之决定将千金寨作为“崇盛东”向外发展的第一站。千金寨也就是现在的抚顺,由于这里有着富饶的煤矿,先是成为沙俄人嘴里的“肥肉”,后又变成了日本人手里的“欢乐园”。滚滚的“乌金”使当时的千金寨畸形繁荣,迅速聚集了大量的人口。人多了米面卖得快,药材卖得也会快。尹观之正是看准了这一点,决定移师千金寨。
    尹观之在千金寨办起了“崇盛泰”,又陆续在此发展了四家分号,都很赚钱。以后又在辽中县开办“崇盛豫”、“崇盛华”等分号四家。“崇盛”号的生意总共达到了九家。
    关于“崇盛泰”的经营情况,尹大儒先生为我找到了抚顺市政协编印的《千金寨欢乐园》。这本书载文记道:“据1919年、1920年间统计,仅千金寨一地就有中医50名,比较大的药店有16家。其中比较出名的崇盛泰、广生堂、德泰兴等。1931年,年终分红利,这几个大药店一般都分到几千元,可见其资本是非常雄厚的。”
    尹大儒先生说:我记事时,我们家生意的大掌柜是北安庄村的杜密林。那时的生意好,三年一分红,最多时一次分到一万六千五百元,一个银圆七钱重,一大马车都拉不完……
    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,尹大儒先生显得颇为兴奋,八十岁的他脸上溢满了红光。
    说过了尹观之和“崇盛东”,尹大儒先生把话题转向了尹懿堂。
    尹观之在弟兄五人中居长,他在关外陆续开起那么多的药店,就把他的弟兄和子侄们陆续招来帮他做生意。这些人里最为聪明能干出类拔萃的,要数他三弟尹瑞之的大儿子尹懿堂。尹懿堂性格开朗,眼路开阔,爱交朋友,做事有气魄,尹观之也认准了这个侄儿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。
    “崇盛东”虽然发展快盈利多,但尹家毕竟只是四个股东中的一家,挣四块钱分到老尹家也只有一块。尹懿堂不满足于这种状况,就和伯父尹观之商议出去另立门户!尹观之一听,马上说:好小子,你跟我想的一样。但是有一条,这事只能你去干,我不能把“崇盛东”的生意甩开!尹懿堂说,我干就我干!尹观之从柜上取出自家应得的红利,交给了尹懿堂,让他去自己找新的地方,去开一家完全属于尹家的药店。
    尹懿堂来到了长白山南麓的通化县,办起了药店“积盛和”。
    此事被写入了《通化县县志》的“大事记”: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3月,积盛和药店在震阳街开业。
    尹懿堂出手不凡,“积盛和”很快就如火如荼地发展开来,分号像八月的葡萄一嘟噜一串,达到数十家之多。
    我在采访中,有幸遇到了尹昭元老人。他十四岁去奉天西安县(今辽宁省辽源市)“积盛和”的分号“积盛寿”学徒,直至二十五岁,才返回太行山的老家。七十九岁高龄的尹昭元记忆力惊人,对当年的事情如叙昨日。他凭着清晰的记忆,一口气为我背出了几十个“积盛和”分号的名称和地址。
    我问尹昭元老人:“你当时只是在西安“积盛寿”学徒,为什么能记下这么多的店名呢?”
    尹昭元老人答道:“当时店里包药的包装纸,印的就是这些地址和店名。站药铺闲着没事时,就背着玩呗!”
    我又问:“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名字印在包装纸上呢?”
    尹昭元老人说:“这就是尹懿堂的精明之处。这包装纸,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广告,不动声色地炫耀了自己的实力。”
    我按照尹昭元提供的名字,在网上逐一搜索,发现使用这些古老名字的药店如今在东北三省仍然是遍地开花。其中“积盛广”的名字出现在一家著名制药公司的介绍上:
    公司位于美丽富饶的长白山腹地抚松县境内,长白山素有“世界资源宝库”之称,是中国“三大”中药材基因库之一,自然资源十分丰厚…… 始建于1901年的“积盛广”中药房就是本公司的原始雏形,在清末年间就享有盛誉,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沧桑……
    “积盛和”的名字闪闪发光,镌刻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,辉耀在漫长的中国医药史上。这个名字理应与它的主人尹懿堂联结在一起。可悲的事实是,在一个有着“饮水思源”之优秀传统的民族,却沦落到只知道果实,而忘记了果树,忘记了种树人。
    这不是尹懿堂的悲哀,而是我们时代的悲哀,我们民族的悲哀。
    我采访到的史实说明,我的老乡尹懿堂,的确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商人。我对他有了愈来愈多的敬意。他在生意拓展上的手笔之大令人咋舌。他不仅像其它药店一样从事药材的加工、批发和零售,还把长白山的大宗药材收购起来向外贩运。甚至他不仅卖药,还在通化开有医院,走上了医药一体的路子。他不仅买药卖药,还在抚松开办养鹿厂,使药材这一产业链条越伸越长。据中国科技养蜂网、中共通化县委网等网站载文:1915年9月,“积盛和”药店代表通化县,以霜蜜1斤、雪腊10斤送往北京商品陈列所展出……
    “积盛和”在日常经营上与他人相比,也有许多独特之处。谈起尹懿堂这个人,许多人回忆说,尹懿堂是个很洋派的人物。他们记忆中的尹懿堂常常是礼帽长衫,风流倜傥,气度不凡,走到那里都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人物。他对“积盛和”店员的要求迥异于其他药店,许多细节上显示出他的过人之处。他要求店员注意穿戴打扮,鼓励他们穿长袍,穿西装,还订了这么一项规矩:店员们谁买长袍,买西装,药店都要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。他还要求店员学习日语和朝鲜语,为的是便于和日本、朝鲜客户打交道。因此在当地,“积盛和”的伙计一出门,从穿衣打扮上便很容易被人认出来。一看浑身上下洋洋气气风度翩翩,不用问,准是“积盛和”的人!大家都羡慕“积盛和”的店员,“积盛和”的店员也以此为荣。
    关于尹懿堂在东北的暴富,也有人提供了另外一些情况:说与别的商人相比,尹懿堂不仅懂得一分一厘地抠生意,而且十分注重与官府的关系。他和一位在东北做大官、名叫张凤台的安阳老乡打得火热,称为至交。这个张凤台,还是袁世凯的儿女亲家。在官府里有了内线,尹懿堂如虎添翼。在东北开发的过程中,尹懿堂利用消息灵通的优势,在准备开发的地方提前圈占土地,建成房屋出租或出售,仅此就赚了不少黄金白银。我查阅了《安阳市志》,张凤台确是安阳县人,1907年开始,先后担任过吉林长春府知府、长白府知府和兴京府知府。安阳和武安同属彰德府,到了天遥地远的东北,不用攀扯也是近老乡。“亲不亲故乡人”,尹懿堂结交张凤台,张凤台关照尹懿堂,想来都属情理中事。
    魄力加精明,经营加公关,天时地利加人和,商家成功的诸多因素集于尹懿堂一身,尹懿堂成为武安药商“关东一帮”中叱咤风云的重量级人物,不尽的财源滚滚而来。
    “积盛和”赚取的巨额利润,源源不断地运回大洺远村,运进“五福堂”的宅邸。从太行山走出去的尹懿堂在家乡大兴土木,一次就盖房几百间,重檐叠楼,雕梁画栋。这在那样的年代,可是震动四乡的事情。家乡的人们竞相传告:尹懿堂暴富了!尹氏家族的“五福堂”暴富了!
    暴富了的尹懿堂名满东北商界和家乡武安,在药都祁州(今河北安国)同样享有盛誉。记得电视连续剧《大宅门》里说到,祁州药王庙庙会,京城白家不到是不能开市的。这是文艺作品虚构的情节。就我看到的资料讲,尹懿堂在祁州药王庙庙会上,倒真的是呼风唤雨的人物。尹懿堂在老家原有一房妻室,生有两个儿子。他在祁州又娶了一房太太,是祁州人氏,被他的家人成为“祁州奶奶”或者“祁州姥姥”。
    名商巨富尹懿堂也在家乡大兴善举,譬如出资办学、赈灾济困等。戴上了一方名绅的桂冠,巴结他的人自然也多了起来。“县志”上记载的国民军旅长高桂滋来武,与尹懿堂拜把子一事,实在是高桂滋费尽心机与尹懿堂结交。
    高桂滋虽然出身行伍,但是喜欢附庸风雅,走到哪里都要结交当地名流,以此为雅事。高桂滋几次往尹府投帖致候,但是尹懿堂不予理会。高桂滋打听到尹懿堂在伯延村有亲戚,就专程去赶伯延庙会,想借此机会见到尹懿堂。而尹懿堂知道了高桂滋想在伯延庙会上见他,就故意不去赶会。后来,高桂滋打听了到尹懿堂母亲的生日,你不能不办寿诞吧!高桂滋一行骑着洋马,抬着贺匾,洋鼓洋号吹打着,直接就到了大洺远尹府门前,送上帖子:“晚辈高桂滋敬贺伯母寿比南山”云云,至此,尹懿堂再也无法推托,他们八拜成交 “义结金兰”。 高桂滋一次送给尹府十支大枪、四只手枪作见面礼。这就是这件事情的由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七
    1943年春天,一代名商尹懿堂病逝于北京。尹懿堂去世后,“积盛和”所有分号同时设立灵堂,数百名店伙穿戴孝服,一起悼念他们的东家尹懿堂先生。解放后,主持“积盛和”事务的是尹懿堂的长子尹大本。尹大本先生是辽宁工商界的著名人士。尹氏家族在东北,在北京,都有不少,他们或在医药界,或在工商界,或在教育界,有许多成功人士。
    在很长时间里,尹氏家族的许多人只是默默地为社会继续贡献着,他们不敢承认与尹懿堂的关系,羞于提及与“五福堂”的渊源。时至新的世纪仍然如此,我一度对此深感困惑。
    渐渐我明白了,是尹懿堂这个名字上的尘土和污垢,让尹氏后人心有余悸噤若寒蝉,本该引以为豪者,却引以为羞了。造成这一切的根源,是黑白颠倒的政治风雨,是不加分析地把财富视同罪恶的“阶级”思维。
    我们怜悯穷人,但也不应该贬低和仇视富人,现在的,以及过去的。
    擦拭一个名字,擦拭出他自身的光亮,擦拭出历史的本来面目,便是擦亮一份思想。这一切,我们做的太晚了……
 
 
来源;邯武商会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